李公治西疆
康熙二十年,山东青州府出了个声名远扬的才子,李长庚,字敬之,家中世代书香,自幼便在馥郁的墨香中熏陶成长。他天资聪颖,记忆力超群,别家孩童还在懵懂玩闹之时,李长庚便能熟背四书五经,吟诗作对也不在话下。
书房里,年幼的李长庚常常手不释卷,窗外的嬉闹声丝毫不能分散他的注意力,他沉浸在《论语》《孟子》的世界里,探寻着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道理。烛光摇曳,映照着他专注的面庞,泛黄的书页在指尖翻动,他时而蹙眉沉思,时而展颜微笑,仿佛与千年前的圣贤们跨越时空对话。每读到精妙之处,他便会提起毛笔,在一旁的宣纸写下自己的感悟,笔锋刚劲有力,透着一股年少的锐气。
随着年岁渐长,李长庚的才华愈发出众,不仅在诗词歌赋上造诣颇深,对经史子集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的文章气势磅礴,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字里行间满是家国情怀与远大抱负。在当地的书院求学时,他与同窗们探讨学问,常常能提出新颖的观点,让众人折服。每次辩论,他都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从民生疾苦到朝堂大政,都能分析得头头是道,引得书院先生们连连称赞,说他日后必能在仕途上大放异彩,为国家社稷做出贡献。
科举之路,李长庚走得并不轻松,却凭借着扎实的学识和过人的毅力,一路过关斩将。乡试时,他在考场上奋笔疾书,将自己对民生的关注、对国家发展的思考融入文章之中,最终脱颖而出,高中举人。消息传来,家中一片欢腾,邻里乡亲纷纷前来道贺,可李长庚只是微微一笑,并未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他深知,这只是迈向仕途的第一步,后面还有更艰难的挑战等着他。
紧接着,他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会试的备考中。寒来暑往,他日夜苦读,累了就靠在椅背上稍作休息,醒来又继续钻研学问。会试的竞争异常激烈,来自全国各地的才子汇聚一堂,都渴望在这场考试中崭露头角。李长庚在考场上沉着冷静,凭借着深厚的积累和出色的发挥,成功通过会试,获得了殿试的资格。
殿试那天,李长庚身着一袭素净的长衫,昂首挺胸走进紫禁城。太和殿内,康熙皇帝高坐龙椅,目光威严地审视着每一位考生。李长庚跪在地上,心中虽有一丝紧张,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当皇帝提问时,他条理清晰地阐述着自己的治国理念,从减轻百姓赋税到发展农业生产,从整顿吏治到加强边防建设,每一个观点都切中时弊,展现出他的远见卓识。康熙皇帝听后,频频点头,对这位年轻的才子赞赏有加,最终钦点他为进士出身,授予官职。
不久后,李长庚接到任命,前往偏远的西疆县担任县令。西疆县地处边陲,远离京城的繁华,环境恶劣,民生凋敝。当他带着简单的行囊,历经数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西疆县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大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