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四合院,李长生抬头看了看天。
春末的阳光洒在身上,带着些许微凉,但空气里却透着一股清新的味道。
街道上人来人往,偶尔能看到三五个推着小车的商贩,吆喝声此起彼伏。
李长生沿着街道往集市的方向走去,边走边观察着四周。
五十年代初的京城,还没有后来的高楼大厦,大街小巷里随处可见低矮的砖瓦房和灰色的屋顶。
街道两旁多是一些老式的铺子,门口挂着手写的招牌,有粮店、杂货铺、酱菜铺,甚至还有一些铁匠铺子,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传得老远。
街上的行人穿着普普通通,男人多是旧棉袄或灰色中山装,女人则多穿着蓝布棉袄或粗布围裙,带着浓厚的年代感。
偶尔能看到几个孩子,穿着厚实的棉衣,鼻尖冻得通红,却依然蹦蹦跳跳地在街边玩耍。
这时候,李长生经过了一条巷子,巷口摆着几个小摊。
摊主们有的蹲着,有的坐着,面前的小桌子或箩筐里摆满了各种商品。
一个卖馒头的妇女正用棉布盖着蒸笼,热气从盖子底下冒出来,带着一股麦香味儿;
旁边是个卖糖葫芦的小贩,手里拿着一根长竹竿,上面密密麻麻插满了红彤彤的山楂串,吆喝声清脆:“糖葫芦喽!又酸又甜的大糖葫芦!”
再往前走,还有一个卖小玩具的老汉,地上摆着几个木制的风车和拨浪鼓。
李长生看到一个孩子缠着母亲要买风车,那老汉笑呵呵地吹了两下风车,风车上的彩色纸片便飞快地转了起来,惹得孩子一阵欢呼。
这些场景,让李长生忍不住感慨:“五十年代的京城,比我想象中还要有生活气息。”
没多久,李长生便来到了集市。
这是一片空旷的场地,四周摆满了各种摊位,吆喝声此起彼伏,人声鼎沸。
摊位上卖的东西五花八门,有粮食、蔬菜、布匹、鸡蛋,还有一些自家做的小吃,比如煎饼、肉饼、豆腐脑。
李长生在集市里转了一圈,越看越觉得眼前的机会多得很。
这个年代的京城虽然还没有完全恢复元气,但自由市场依然活跃,尤其是小摊经济,几乎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停在一个卖菜的摊子前,看着满篮子的萝卜、白菜、土豆,心里不禁盘算起来:
“这时候还没开始公私合营,摆摊是允许的。
也就是说,只要我有本事,就能靠自己的手艺赚到钱。
而且现在还没进入票证时代,只要有钱,就能买到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