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县试的临近,征服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自幼家庭贫困的现实让他时常感到无力。尽管他心怀大志,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给自己和慧心带来更好的生活,但生活的重担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像阴影一样萦绕在心头。
在清朝的社会背景下,科举制度被视为平民阶层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征服深知,只有通过县试的选拔,才有可能进入乡试,最终实现光宗耀祖的梦想。可是,考试的竞争极为激烈,尤其是对于像他这样的寒门学子而言,没有强大的家庭背景和充足的经济支持,能够脱颖而出的机会微乎其微。尽管如此,他从不曾放弃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命运的抗争。
然而,随着备考的深入,征服越来越感受到家庭贫困的桎梏。他的父母为了供他读书,已经倾尽所有,家中的农田甚至已经抵押了一部分以筹措他的学费和生活费。面对这样的现实,征服时常夜不能寐。他开始质疑,自己这样投入全部精力于书本,真的能够为家庭带来改变吗?如果最终名落孙山,不但自己的前途无望,也会给家人带来更深的失望和更重的负担。
征服并非没有考虑过放弃。他的叔父早年间就劝说他放下书本,继承家中的农事,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然而,放弃意味着一生的平凡,他无法甘心。而且,慧心对他的期望也是促使他继续奋斗的重要动力。每当他想起慧心含泪的鼓励,便又燃起不屈的斗志,誓要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和慧心的命运。
但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惧,常常在他心中滋生出各种念头。白日里他伏案读书,夜晚却时常被噩梦惊醒,梦里是考场上无法解答的试题,和无法回报家人的期待。他越来越感受到现实的无情和自己力量的渺小。这种挣扎不仅是心理上的,也是精神上的,他的身体因长期紧张和缺乏休息变得虚弱,时常出现头晕目眩的症状。
征服的挣扎不仅仅源自个人的自我怀疑,还有来自社会阶层固化的压力。在清朝的科举制度下,寒门学子虽然有机会参加考试,但由于家境贫寒,他们往往缺乏与富家子弟平等竞争的条件。那些富裕人家的子弟不仅能请名师指点,还有大量的书籍和时间供他们研究。而征服为了节省费用,只能靠从乡里书塾借来的几本旧书自学。即便如此,他仍旧怀揣着一种坚定的信念,不愿放弃任何一次可以证明自己的机会。
另一方面,慧心的存在也让征服的心情愈加复杂。他深爱着慧心,但也知道,慧心的家境优于自己,如果他无法考中功名,他们之间的差距将无法弥补。征服曾经设想过,若自己终究无法在科举之路上取得成功,是否应该主动放弃这段感情,成全慧心的幸福?然而,每每想到慧心那温柔的目光和两人共同度过的时光,他便无法狠下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