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他答应了密探的请求,暗中观察那些持反对立场的学子们的言行,尤其注意他们是否在学堂内传播反对改革的思想。征服者深知自己的任务不仅是学习知识,更是肩负起康熙帝赋予他的信任和期望。
随着康熙帝的改革愈演愈烈,学堂内的氛围也变得紧张起来。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对立逐渐加剧,许多学子在背后议论,质疑康熙帝的改革是否过于激进,甚至有人开始批评改革损害了地方利益。
在一次课堂上,一位学堂中的年轻世家子弟言辞激烈地批评了财政改革,他指责改革让许多地方官员的管理权受到影响,甚至提到改革可能引发地方的不满,动摇国家根基。征服者听到此言,忍不住站起来反驳道:“改革不是动摇根基,而是清除根基中的腐朽之处。若地方官员为了一己私利贪墨百姓之财,难道不该严惩吗?”
此言一出,课堂内顿时一片哗然。支持改革的学子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而保守派的学子则冷哼不语,甚至有人露出鄙夷的神情。征服者感到自己已经被置于对立的一方,甚至一些保守派的学子在课后也故意疏远他,不愿与他为伍。
然而,征服者毫不动摇。他深知康熙帝的决心,清楚改革虽有艰难,但国家若要长久安定,便必须铲除旧有的腐败之风。他继续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学友密切交流,共同探讨改革的策略,甚至提出如何在学堂中宣传康熙改革的好处。
然而,随着朝堂风波愈演愈烈,征服者的内心也开始充满了困惑。他每日在学堂中目睹着权势斗争的阴影,看到自己和朋友们因改革立场而逐渐被孤立,甚至有时会遭到一些保守派学子的冷嘲热讽。他开始质疑,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否真的能够改变国家的命运,康熙帝的改革之路是否真能走得长远?
在一个春雨淅沥的夜晚,征服者独自坐在书桌前,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想起自己初入京城时的意气风发,想起康熙帝对他的期望,想起自己多次立下的誓言。他知道,这条路虽艰难,但若放弃,便是对自己信念的背叛。
他将康熙帝的密信重新拿出来,细细读了几遍,信中的字句充满了康熙帝对国家的忧虑和期望,令人动容。征服者内心的疑惑渐渐平息,他下定决心,自己既已踏上这条路,便不再回头,纵使前路艰险,他也要坚持到底。
第二天,征服者带着坚定的信念来到学堂。他找到了几位支持改革的学友,将自己的想法与他们分享,并且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学堂中组织一次公开辩论会,让改革派与保守派在公开场合交流思想,争取更多学子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