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忻口主阵地由61军主力两个师驻守,此时将19军全军也派了上去,两个军共同防守南怀化主阵地,并由傅作义的35军作为预备队。
经过第一次忻口会战,阎锡山和卫立煌都发现晋绥军的战斗力要强于14集团军所辖的几个军,士兵的训练水平要更好一些,最主要是火力绝对强,远超过旁系中央军。所以这次在中央阵地上,都布置的是晋绥军。
此次日军进攻,所有人判断日军进攻的绝对的重心,肯定就是凿穿忻口主阵地,到时候蓄力来攻,前线的压力绝对大,所以阎锡山在中线布置了最为雄厚的力量,战车营在被阎锡山布置在了这里。
十四集团军的3个军则是主要守忻口西线。
33军和34军的70师守忻口东线,待第四集团军到达后,再补入东线。现在第四集团军主力已经过了黄河,正在同蒲线南段集结,等待乘坐火车到达忻口。
督军府直属的两个炮兵旅,分别补充给东西两线,作为东西两线的战略支援力量。西线第十四集团军的炮兵力量不足,必须加以强化。
针对第二个关键点,阎锡山和参谋部的人都认为应该将骑兵军放在外围,经过前期的战斗,所有人都意识到想要打败日军,只能是打乱其后勤,不能让日军准备到最好的状态来攻打我,同时运动中可以减少日军重装备的威力,减小自身的损失。
所以将一个骑兵军全部放在雁门关外,主要阻挡从大同南下第五师团,由其进行机动作战,如果日军围攻的话可以快速退往绥远。
除骑兵一军外,61军的新三师李志坚部到达平型关一线进行阻击,阻挡从北平出发,经涞源进入山西的日军。
33军、34军、35军和19军每个军都派一个旅北上,在平型关到雁门关一线的要害关口处进行驻防,利用好晋北的地利进行阻敌,消耗日军的锐气,同时要在日军突破后,在其周围游击。
这些部队在战前都已经部署,所以在日军从大军出动前,在晋北的晋绥军已经部署了不少人马。
对于第三个关键点,守好娘子关没有太多的花哨之处,就是主要守好雪花山一线,就要像钉子一般钉在那里。34军按照阎锡山的命令,由姜玉贞的新四师驻守主阵地,姜玉贞再次面临当初守原平时的局面,不过这次他可以指挥的人马更多,不光有新四师,还有教导旅,炮垒三大队等辅助,可以直接指挥的人马超过两万人,此外还有其他大量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