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将缴获的小口径火炮给在山西作战的外省部队分了之后,阎锡山就开始研究起缴获重炮的安置办法来。
这些重炮威力重大,两次会战之中都得到了极大的体现,不过对于缺乏制空权的晋绥军,想要发挥这些炮的威力,就必须尽量安置在防护好的要塞之中。
不过现在忻口防线上已经有了15门,通过第二次忻口会战看,已经基本够用,按照国际通用的划分标准,乙种重炮团的编制一个团有16门重炮,阎锡山按照忻口要塞的规模,决定也按照乙种重炮团来编制,将欠缺的1门不足,又加了2门作为备用炮,这样在忻口炮兵要塞中的150毫米重炮达到了18门。
对于缴获的8门九二式105毫米加农炮,阎锡山将其中6门也送上了忻口炮兵要塞,这种炮的的炮管长,射程本来最远18公里,在进了要塞之中,由于地势高,有效射程又增加了一公里多,可以威慑的范围更大。至于剩余的2门,则是拉到了太原兵工厂进行研究仿制,阎锡山从早年开始,发现什么好用的武器,总想自己仿制,这次面对性能如此优异的武器,自然是不会轻易放过。
太原兵工厂在中原大战前就可以生产105毫米口径的山炮,不过和九二式没法比,九二式的炮管与口径比为四十五倍,而晋绥军自产的只有晋造一六式105毫米山炮炮管长度不够一米,炮管和口径比只能达到九点四倍,射程和精度完全不可以同日而语。
对于娘子关一线,由于只能处于守势,大射程的重炮实际作用有限,因为无法出兵,所以无法对远距离的地方情况进行有效侦测,就没有必要安置太多重炮,现有的晋造18式88毫米山炮的性能就足够使用,射程已经超过十公里,且威力要比晋绥军普遍装备的75毫米口径山炮大一些。不过阎锡山还是给娘子关的炮兵要塞也布置了4门,作为雪花山主阵地的威慑武器。
剩余的21门可以使用的150毫米口径重炮,阎锡山则是全部拉回了太原,专门为这些重炮又成立了一个重炮团,用于机动作战。
在为两处炮兵要塞增派重炮的同时,阎锡山还将这忻口和娘子关两处防线的原有格局进行了一些调整,他亲自到这两个地方进行视察,亲自部署要塞的调整和战后加固。
在二次太原会战后,也暴露出来忻口防线上的一些新问题,上一次建设是在冬季,为了赶工有些地方比较潦草,由于是冬季,水泥无法大规模使用,质量有些不尽如人意。
这次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全线也进行了完善和加固,损坏大的地方直接进行重建,由于大规模使用水泥,质量已绝非之前可比。经过这次整修,忻口防线和娘子关防线更加合理和坚固。
阎锡山在整修两处防线的时候,他命令将新三师和在晋北的其他四个旅也都撤回了忻口防线之内。
晋北没有部队休整的条件,部队要时刻提防日军,日军撤回大同时尚有实力,谁也不敢保证他们会不会杀个回马枪。并且这一战中,部队伤亡人数不少,物资耗费量也大,送治伤员、接收新兵和补充物资等,都是进入忻口防线中更加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