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进不去,本地人不愿意外去,就形成一个稳固的“生态系统”,要知道,经济要发展,最基本的就是各种人、物、财的频繁流动。
这样的县往往是山区,但是山区不是阻扰经济发展和的第一原因,因为阻碍县城发展的归根结底是人,其中人的虚假的发展愿望,是罪魁祸首。
三,刻在骨子里的排外。
字如其人,言如心声。
每个县城里面,领导干部开会,一些地方领导,讲得最多的是方言,虽然作为国家机关,讲普通话有明文规定。
但是,县城里面不严格执行上级规定的事情,还真不在少数 ,变相执行的就更加数不过来了
好比一些“土司”,县城里面看待外地人的态度是一致的,比如出租车司机会宰人,小商贩会见人涨价,至于体制内表现,可参考文章标题。
四,发展质量并不高。
穷,是这类县城的又一大特征。
经济长期垫底,是地方保护主义一大恶果,越是穷的地方,外地人就越难进入,即使有些人进入了也不能真正地融入。
长期的经济疲软,进一步促进对外地人的排斥态度,外地人来了也会不习惯,有一些专业人才也发挥不了最大的作用,因为别人根本不重视。
体制内,首先讲究的是上下级关系,摆在第一位的是什么,大家都懂。其次才是你个人的能力特长,培养一个人可能难,埋没一个人那太熟练了
文章结语:这是地方权力保护的牺牲品,陷入僵局而无限循环,限制是一种对策,更是一种传统,最好的破局方式就是不要入局。若是不幸入局了,最后的方式就是早点离开,或考走或商调。要是这类路也走不通,那就只能说服自己,自己选择的路,含泪也得走完走漂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