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尚之信也在叛乱之中,虽然占领了赣州和南安,但是并未能进入福建。与此同时,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率领清军攻克了仙霞关,收复了建宁和延平等地。耿精忠被迫请求投降。康亲王杰书的军队进入福州后,下令都统拉哈达和赉塔讨伐郑锦,并寻找李光地的下落。
到了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军终于收复了泉州。李光地前往漳州拜见拉哈达。拉哈达在向康亲王的报告中提到:“李光地矢志为国,即便颠沛流离也不曾改变志向,应当予以褒奖。”康亲王随即下令优待李光地,并提升他为侍读学士。然而,正当李光地抵达福州时,却遭遇父亲去世的消息,不得不返回家乡守孝。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同安县的蔡寅部起义军打着复明的旗帜,集结万余人围攻安溪。面对这一危机,李光地招募了百余名乡勇坚守城池,并设法切断了敌军的粮道,最终成功解围。不久之后,郑经的将领刘国轩攻占了海澄、漳平、同安和惠安等县,并威胁泉州,破坏了清军的交通线。李光地派遣使者紧急向拉哈达的军队求援,但由于大江涨水,道路被阻断。李光地随即亲自率领部队从小路出发,与叔父李日煌以及弟弟们合作,成功击退了刘国轩的部队。拉哈达上报了李光地的功绩,李光地因此得到了晋升,成为翰林学士,不久后更因功勋卓着被任命为永州总兵。
康熙十九年(1680年)七月,守孝期满的李光地返回京城。康熙帝特别指示他不必等待空缺,直接任命他为内阁学士。在此期间,李光地积极建言献策,他推荐施琅担任平台将领,最终帮助清军顺利收复了台湾。
值得一提的是,李光地还与另一位福建籍的官员陈梦雷有着深厚的交情。在耿精忠叛乱期间,李光地曾派叔父李日煜秘密联系陈梦雷,共同商讨对策。后来,当陈梦雷因被误认为投靠耿精忠而被捕时,李光地挺身而出,向朝廷说明了陈梦雷的真实立场,最终使得陈梦雷免于死刑,被发配至奉天戍守。
三、宦海沉浮
李光地在官场上的起伏颇具戏剧性。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他请假返回家乡送母亲。五年后,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李光地返回京城,被授予翰林院掌院学士之职,负责御前讲席的工作,并兼任日讲官和起居注官,同时指导庶吉士的学习。然而,仅过了一年,由于母亲病重,李光地上书请求回家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