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七月,阳光明媚,秋风送爽,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西秦国各郡学、县学以及大学首次迎来毕业之季。为确保公正公平,此次毕业考试采取了严密的监考制度:郡学的考场由中央派遣的重臣亲自坐镇监督;县学则由大学的诸位博士负责监考;而在暗处,还有神秘的墨家弟子组成的枢密院负责全程监察。
考试的命题工作更是严谨异常,各家学派均需选派一名代表入宫参与编纂试题。在考试结束之前,这些人都被严禁离开宫廷,并且不得与外界有任何交流。如此严格的措施,旨在保证考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县学的考试内容颇为全面,涵盖了“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基础知识的考查,同时还包括六曹(吏、户、礼、兵、刑、工)的基本常识。此外,还有一道加分题,要求考生撰写一篇关于本县政务的策论。如果在这道加分题上表现卓越,便有机会直接升入郡学,或者留在本地发展。考试结束后,成绩会张榜公布。各县会根据实际需要录取一定数量的吏员,并将名单汇总至中央,由朝廷统一安排他们的具体去向。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被录用的吏员不得在本县任职,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徇私舞弊现象。
对于那些已经参加过一次县学考试的学子们来说,今后无需每日到校上课,只需在明年按时参加考试即可。这样的规定既给了学生们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又减轻了学校的教学压力,可谓一举两得。
郡学的考试相较于之前的学府而言,其难度更上一层楼,考试范围也变得愈发广泛。值得一提的是,加分题依然是策论,不过这次的策论主题变成了关于郡县治理方面的内容。表现优异者将有机会直接升入大学深造。然而,这份名单仅仅是起到公示作用,并不会直接决定录取结果。考完试后,所有考生的成绩都会汇总上交至中央,最终由朝廷来敲定具体的录取人数以及官职的任命情况。从郡学毕业的学子们,将来都有望成为正式的官员,而不再是普通小吏。此外,还有一项规定,那就是郡学的学生最多只能参加三次这样的考试。如果连续三次都未能成功考取官职,那么他们将会保持吏员的身份,并接受相应的安排。
大学从这一年才开始有了生源,第一批不过一百多人,还没博士多呢。西秦的大学由上至下分别是大祭酒(刘胥)-左右祭酒(中央选派博识强记者担任)-院监(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十二个传播最为广泛的学派以及其他还存在的小学派和在一起的众家组成各院,院监由各派自己推选)-博士(就是老师),杂役由学生担任,勤工俭学给与工钱。没有学费但是其他费用需要自己承担,每年每院的年考前三名国家给予奖学金鼓励。
参加郡学考试的众多吏员相较于之前的方士以及文士中的大多数人来说显得更加专业,因此一些佐贰官或者低级官职便被分配给了他们,比如县丞这样的职位。那些没有被任命为官的郡学士子们则多数被各部门征调过去充当书吏。由于他们自身拥有一定的小吏工作经验,再加上接受过深造学习,所以做起事情来非常熟练利落,特别是当需要他们服务于中央的各个部门时更是如此。对于这些人,国家同样给予了与郡学学子相同的待遇,到时候可以直接在工作所在的郡里参加毕业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