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给崇祯出点子:抓经济,搞钱> 第164章 看上落第秀才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4章 看上落第秀才(1 / 2)

对于由谁来负责推广《大明疫病预防控制手册》,胡文霆经过一番权衡之后,目光盯上了江南一带,数量众多的读书人。

当然了,这里的读书人,指的是那些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但因为江南地区科举竞争激烈,导致他们最终却没能如愿考上举人以上功名,而只是停留在秀才,甚至是童生阶段的那一部分人。

在前面的章节里,我们就提到过,江南地区因其社会经济的发达和城镇的繁荣,为该地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

不仅吸引了富有资产的官僚、地主,而且连仅有少量田地的农家,也会努力供养子孙后代们入学读书,希望通过科举来改变家族的命运。

同时,明代江南一带的书院,和各类学校教育也非常发达,在事实上成为了科举预备学校,使得江南地区的生员总数众多,举人、进士的数量也相当可观,从而形成了人文荟萃的局面。

这种繁荣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体现在质量上,江南地区孕育出了许多引领科场风气的科举高地,相继出现了如莆田的《书》、常熟的《诗》等应试工具书,这些都代表着明代江南科举的最高水准,实现了江南科举的长盛不衰。

然而,这种繁荣背后也隐藏着诸多的挑战和问题。比如,生员数量的激增,导致了所谓的“人才过剩”现象,即大量的生员被排斥于仕途之外,形成了文化教育方面的一种病态,同时也加深了政治的恶化。

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古代专制主义的官僚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观念对人才发展的限制,也揭示了科举制度本身的问题。

此外,生员的价值指向单一化、一体化,局促拥挤于仕途一路,导致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稳定性的下降。

这种特殊的社会病症,正是封建社会思想文化结构,与政治结构一体化所激发的一种“人才震荡”,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实际上,在江南地区时常发生的一些群体性事件中,比如苏州一带每年发生的“米粮运动”等,其中都少不了一些屡试不第的读书人的影子,包括前一阵子掀起的不利于胡文霆一些舆论风潮,其中也有这些读书人在其中煽风点火的因素。

而在后世已经成长为某党派高级干部的胡文霆,中间曾接受过无数次的党派相关理论学习和教育,对以太祖为首的党派成长壮大的成功经验,可以说是了然于胸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